Mike Conley 倒下之後,爵士反而找回節奏。在迎來夢寐以求的指揮官後,鹽湖城反而度過令人失望的開局;然而,在去年 12 月 2 日Conley 扭傷腿筋因此作壁上觀後,爵士反倒恢復西區雄獅的本色,一口氣打出 15 勝 4 敗,也將排名衝上西區第二。當然,較軟的賽程也有關聯,不過最主要的原因在於:Donovan Mitchell 成功接手控球後衛的重責大任。
Mitchell 正打出 NBA 生涯中最精彩的表現。他在 Conley 受傷後,場均砍下 25 分、5.6 助攻,命中率高達 50.3%──比前兩個賽季還要出色。其中對上西區另一支強豪快艇,Mitchell 的全場表現(23 投 13 中得到 30 分、9 助攻、7 籃板)更是這段期間他無所不能的縮影:
這種演出的 Mitchell,正是欲成為總冠軍挑戰者的爵士所需要的。促使 Mitchell 更進化的關鍵就在於位置的轉變。在此之前,他在進攻端上從不需擔負這麼多的責任。他在新秀年很快就被挖掘出明星潛質,並在得分方面領先全隊;然而他身邊總有個地板型後衛──不論是Ricky Rubio 還是 Conley。而現在,他必須要主導進攻端的一切。
在聯盟當中,位置的區分基本上就能看出球員的角色。Mitchell 開始成為爵士隊的主要持球者。在本季初的 22 場比賽,他的場均觸球次數和 Buddy Hield(國王隊得分後衛)、Paul George(快艇隊小前鋒)相仿;然而近一個月來,他的場均觸球次數已經和 De'Aaron Fox(國王)、Jamal Murray(金塊)等先發控衛平起平坐。
Donovan Mitchell 的再進化
Donovan Mitchell
場均觸球
每次觸球持球時間
切入次數
Conley 受傷之後
73.6
5.57
18.2
Conley 受傷之前
58
4.55
15.5
說到底,Mitchell 還是一名投籃優先的球員。但令人驚訝的是,Conley 因傷缺陣之後,Mitchell 的出手次數依舊沒有太大影響。他的場均出手數在 Conley 受傷前(20.5)、受傷後(19.3)相去不遠;差異在於球在他手上的時間長短。Mitchell 能主導進攻而非只是扮演螺絲釘,所造成的影響可說是相當大的。
作為一名非持球的進攻角色,Mitchell 對防守者而言並非太大的威脅。他 的外線準心平平(生涯場均出手 6.7 次,命中率 35.1%),以二號位而言又缺乏身材優勢(身高僅 6 呎 1 吋,體重 215 磅)。他也並不擅於擔任定點射手,下球突破製造機會才是他的本色。他在急停跳投的表現(場均 9.1 次出手,命中率 44.2%)比起 catch-and-shoot 而言(場均 2.2 次出手,命中率 38.9%)簡直是不同層級。
Mitchell 出類拔萃之處,在於他能自主創造投籃機會的能力。他罕見地兼具速度、投籃、切入的三大威脅能力,防守者難以擋在他面前干擾出手──尤其當他又受到掩護時。Mitchell 是 NBA 數一數二的擋拆持球好手,得分效率也在聯盟中贏過 81% 球員,這還是在他出手(場均 10 次擋拆後出手)排名聯盟第三繳出的成績,Mitchell 可說是質量兼具的超級擋拆武器。
要以 Mitchell 為中心打造進攻體系,最好的方式便是給他足夠的空間,迫使防守者因應他做反應。年僅 23 歲的 Mitchell 仍然在學習如何在組織進攻方面打得更有效率,不過有了爵士為他拉開的空間,他能有更多機會解讀場上狀況,打得更加輕鬆,並且找出空檔隊友。
爵士的進攻組成也有所改變。去年夏天以 4 年 7300 萬簽下的 Bojan Bogdanovic 擔任鹽湖城的小球四號,將陣容現代化,捨棄了過去數年來的雙塔(Rudy Gobert、Derrick Favors)戰略。Mitchell 現在總是跟著三名射手、一名可以掩護下沉的長人並肩作戰,對他來說也是最如魚得水的狀況。先發名單的其他四人都是在聯盟打滾多年,並且能稱職扮演角色的老鳥。
Gobert 不僅是一名連莊最佳年度防守球員的防守組,他在進攻端的造詣也不含糊。身高7 呎 1 吋的他有著 7 呎 9 吋的臂展,並且有著相對敏捷的速度,只要在他下沉時讓他接到球,對手禁區就只有等著被轟炸的份。Bogdanovic(場均 7.2 次出手、命中率 43.2%)以及 Royce O’Neale(場均 3.0次出手、命中率 45%)則負責將空間拉大,在外線放出冷箭(以致 Mitchell 與 Gobert 在油漆區輪流肆虐),並在防守端穩住陣腳。
Conley 暫時掛傷號之後,補足他空缺的那個人,便是去年的先發側翼 Joe Ingles。上一季的他打出生涯年,本季和一批新面孔搭擋,卻陷入了掙扎。好在Conley 的傷勢如塞翁失馬,Ingles 頂替先發後打出 14.5 分、4.1 籃板、5.8 助攻,命中率 51.2% 的回春成績。這批全新的先發陣容幾乎宰制全場,一同上場時的淨效率值竟高達 +23.7!雖然上個月他們擊潰的多是爛隊,但爵士確實已經找回屬於他們的勝利方程式。去年的相同陣容(Bogdanovic 換回 Jae Crowder)則拿下 +19.7 的淨效率值。
對於鹽湖城而言,當全員健康時,反而有「三個和尚沒水喝」的問題。Conley、Mitchell、Ingles 本季同時上場的 160 分鐘中,淨效率值只有 -1.2;然而若是把 Conley 抽離,其他兩人則有 +5.3 的進步;若是拿掉 Ingles,「米康連線」則有 +7.8 的優質表現。
在比賽的最後關頭,爵士總教練 Quin Snyder 或許該從 Conley、Ingles 之中選出一人,來搭配 Mitchell 為比賽關門。理論上這是個簡單的問題:Conley 是過去十年來聯盟最佳的控球後衛之一,而且他的運動條件更好;然而考量到他轉來鹽湖城後水土不服,各項進攻數據也都創下生涯新低(13.6 分、命中率 36.5%,場均也僅有 4.6 助攻),問題則變得棘手許多。對於Conley 而言,這是一個痛苦的過渡期,在灰熊時沒人主導進攻,因此他相當受到倚重,也不需要和其他得分好手──像是Mitchell──一同分享球權。
Ingles 和 Mitchell 則比較像天生一對。與王牌合作多年的 Ingles 早已適應在Mitchell 身邊打球的滋味,在防守端也具備更好的外圍身材條件(6 呎 7 吋,220 磅);Conley 和 Mitchell 兩人同樣都是 6 呎 1 吋,如果他們兩人一起擔任先發,這對組合將是西區前六強當中最小一號的後場搭檔。
猶他爵士並不一定要捨棄 Conley。32 歲的他也許已不復返全盛巔峰,但他仍夠聰明、夠有技巧,能找出方式做出貢獻。雖然對於一名戰功顯赫、資歷甚深的後衛而言,要他屈居替補是有點太過份,但到了生涯的轉捩點,Conley 或許也不得不向歲月低頭。
Conley 在下個賽季仍有高達 3450 萬的球員選擇權。爵士當初將他交易來,就是看準了 Conley 沒理由會和錢過不去;然而如果他真的不滿在鹽湖城的角色,他也有可能放棄最後一年的選擇權,成為自由球員投入市場──不過問題是他可能再也找不到任何一支球隊,能像過去的灰熊給予他如此大的揮灑空間。
這並不代表著 Conley 永遠無法掌管爵士的進攻。Snyder 可以效法火箭對於 James Harden 和 Russell Westbrook 的使用方式:錯開 Conley 和 Mitchell 的上場時間,以確保場上一直都有個頂尖指揮官。
不過最大的問題在於,上述兩個明星級後衛無論是誰,只要 Gobert 不在場上,他們的發揮都會大打折扣。有沒有這名法國硬漢坐鎮,爵士的淨效率值可以從 +7.5 一口氣跌落至 -6.2;去年爵士在沒有 Gobert 時的防守表現,還比較令人尊敬。
這正是交易 Favors 的後果。爵士為求拉開場上空間,轉型小球陣容,但同時也讓 Gobert 下場後的禁區淪為空城。Favors 是名優異的攻守兼備長人,他和 Ingles 打擋拆的默契也天衣無縫。放掉 Favors 的爵士,無論是替補中鋒 Tony Bradley 還是簽下的 Ed Davis都無法填補他的空缺。
當然,要求他們的表現馬上和 Favors 一樣好並不公平。兩人的表現以第二陣容而言都算稱職,他們只是需要一名更好的指揮官,讓他們的工作更加輕鬆──而這個人就是 Mitchell。在未來,爵士甚至需要他一人帶隊。他的造詣還沒到那種地步,本季和 Gobert 並肩作戰時,Mitchell 還能繳出 +9.8 的淨效率值;然而一旦「窒息高塔」下場,Mitchell 的淨效率值直接暴跌至 -5.3。
Mitchell 早已是爵士進攻的焦點。他是全聯盟使用率高於 30% 的 16 人之一,但他在其他進攻表現上還有進步的空間。舉例來說,他的場均助攻(4.2)僅能排在 16 人中的第 14 名、真實命中率只並列第 12(55.6%),落後給兩大爛隊的主力 Zach LaVine、D’Angelo Russell。如果他的出手型態比例能做調整,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。他的罰球率 24.9% 排行第 14;三分出手也只占 30.3%(排名第 10),代表他的兩分球出手──尤其是難度較高的跳投比例過高。
Mitchell 還有許多層面可以更上層樓。他有本錢能成為聯盟中首屈一指的控球後衛,只不過首要之務是增加決策能力,在該投籃/傳球時做出正確的選擇,並且操弄對手防守,以獲得更好的出手機會,在代班一號位的這段過程中,相信他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汲取更多經驗。別忘了,在路易斯威爾大學時主打雙能衛的他,還只是一名年輕的三年級生。
對於爵士隊而言,他們最希望 Mitchell 的生涯軌跡能像 James Harden 和 Bradley Beal 一樣,兩人同樣都從一名得分好手,轉化成一名出色的組織者。要達到今天的地位,當然需要時間;然而上述兩人在 23 歲時,都還沒有 Mitchell 的成就──Harden 當時才剛轉至火箭隊,首度嘗到先發出賽的滋味;Beal 則是首度突破場均 20 分大關。
爵士需要 Mitchell 繼續進步,在 Gobert 一柱擎天之下,鹽湖城已經瞥見歐布萊恩金盃的光輝;然而法國長人並無法自行創造投籃機會,他有如鬼神的護框能力,在短兵相接、重視空間和三分球的季後賽中,也可能顯得英雄無用武之地。爵士在 2017-19 年間接連敗給勇士、火箭時,Gobert 是唯一還能留在場上的傳統型中鋒,但距離例行賽的宰制級表現也相差甚遠。
休賽季補強眾多的爵士,其實全隊的本質並非改變。他們仍寄望 Donovan Mitchell 成為更加強大的領袖,而轉型成控球後衛是後者所踏出的第一步,接下來,爵士更需要他成為一名優秀的場上指揮官。
更多最新 NBA 精選好文:
LeBron James 的傳奇生涯如何終結?2020 年代的 NBA 四大叩問
他會比你想得更重要!Khris Middleton 是公鹿隱藏犄角
士官長轉性優質隊友?Jimmy Butler 正搭鐵血熱火
太陽、國王、灰狼──西區 3 難兄難弟誰最該進季後賽?
今年他們大豐收!2019-20 年度最佳進步第二隊
【特約編輯 葉冠銘 編譯/責任編輯 徐立哲】
本文編譯參考:With Mike Conley Out, Donovan Mitchell Is Pointing the Jazz in the Right Direction
↧